一本值得回味的书--《活着》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道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谁在说。我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了。”——《活着》节选
这段话在我认为是全本书最为透彻的一段,没有那么多的悲鸣呜呼,老泪纵流,有的是一份风雨后的踏实与透悟。记得初读完这本书后,我久久也不敢再翻开它的扉页。就连黑色的封面,仿佛也透露着一丝离散的凉薄。但无法否认,作者余华写下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能轻易敲进读者的心里,以致于让人觉得深刻且沉重。
这本书讲述了福贵一家三代悲惨的人生,内容结合了相应的年代背景做铺垫,以主人公自述的方式来铺展。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当他终于从贫困中觉悟醒来时,却已是太迟,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他身边人的生命,毫不留情。他的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也离他而去,最后,连他唯一的孙也没能逃过死亡的魔掌,只留下他一个人默默承受着孤独。
虽然作者没有严格的书写历史,而是从小人物的生命历程写起,却让整本书显得不会那么枯燥。余华的文笔很朴实,对话也很日常,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生硬的煽情,也没有难懂的深辟文句,只有环环相扣的精彩情节,风格简洁却很有力量。其实,阅读的过程并不那么轻松,甚至有些沉重,有些残忍,当合上书后虽然很伤感,却莫名感觉到了内心的踏实与平静。仔细回味,故事的每一步发展看似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那个时代的人啊,真的有着不可估量的乐观与坚强,正如我的祖父,吃过那么多的苦,受过那么多的难,却依然把往事当作一种茶前饭后的笑谈。《活着》是一本基调有些悲伤的书,在阅读间,却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这份力量不是来自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学会去隐藏、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每一段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幸福,同时也学着去成长,能平静地回望那一段尘土飞扬的过往,去抓住每一秒来之不易的满足。
也许,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人只要活得高兴,活得自我,哪怕贫穷也无所畏惧。生命可贵,它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这才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吧。
看淡某些事,珍惜某些人,也许便是《活着》的真谛。
(重庆气矿江北天然气运销部:周翠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