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云: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以别人为镜子,“照”出自己的缺点,“照”出自己的得失,“照”出自己的成败。让腐败这个词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让明亮的廉洁之光照耀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到明代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悠悠千年,廉洁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追求的珍贵品质,廉洁文化也始终如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 “清风凉自林谷出,廉洁源从自律来。”清正廉洁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素质,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中,清正廉洁的思想源远流长,古圣先贤都把廉洁奉公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清正廉洁作为民族的脊梁和精神符号,已植根于人民的内心深处,成为为人处世的底线原则。 《元史许衡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许衡曾经在盛夏时经过河阳,十分口渴,路边有梨树,众人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安然如常。人问之,答曰:“非己之梨,岂能乱摘?”有人讥其迂腐,说:“兵荒马乱之时,这梨树是没有主人的,摘吃无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而我心有主。”许衡的做法乍看迂腐,实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面对诱惑不动心,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是一种难得的定力,没有一定的精神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没有高超的做人修养,是很难坚持的。廉洁更重要的不是外在的规约,而是内心的自我约束。许衡的心,是廉洁的心。只有人内心变得清洁,才不会争抢世俗的荣华富贵,不会在乎那些微不足道的便宜,才会更好地看透人生的无常,保持自身的廉洁。让我们以古人为楷模,以身边的榜样为动力,将廉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追求。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时刻以廉洁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让廉洁成为我们最坚实的铠甲,抵御一切腐朽与堕落。如此,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的国家必将更加长治久安,我们的民族也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让廉洁的旋律在时代的舞台上激昂奏响,让廉洁的光芒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