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赵谦:大话西安
一提起西安,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古”。
是的,西安是座古城。它既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又有十三朝古都之美誉,更有一种不可亵渎的尊严。西安以其千年的文化积淀,被赋予了一种厚重素朴的气息,而众多王朝的建都更使西安增添了神秘感。
西安受惠于人杰,得益于地灵。在这座清明古朴的城市,生活的人们大多有点贵族感。有人把西安比作一个家境殷实的富家子弟,靠吃祖上老本才得以增光添彩、春风得意,也就是所谓的“先祖庇荫下的西安”。看吧,气势宏大的素有“世界八大奇观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国人震撼,世界惊奇”的大唐芙蓉园,能够铅洗凝脂的华清池,厚重的钟鼓楼,气宇轩昂的古城墙,以及不断在这里出土、那里出土的新文物,使得西安这座城市越发扬眉吐气起来。
许多西安人在谈及西安时,往往这样说:“那时候,世界各国人都到西安学说陕西话。”“西安是个好地方,风水宝地,当初日本人都打不过潼关”。
这也难怪,西安处在号称“八百里秦川”关中地区的核心地位,是我国发展最早、物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作为“中国七大古都” 之首,西安拥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是十三朝代的都城,唐朝的长安城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盛的城市。建国后,西安“差点”成为中国人民共和国首都的“故事”,在民众的言谈中还被津津乐道的谈论着。
可以说,没有历史,就没有西安。
但这段历史又太过辉煌,以至于在向现代化城市发展进程中,这种“落寞贵族”心态便如蚕丝般缠绕着西安,以至于滋生出西安特有的“自卑”和“自满”两种混合情绪。
如果说是落后,那么它的科研实力在全国排名第三;如果说它现代,它还遗留着很多农耕时代的痕迹;如果说它的地位不重要吧,那么,每次即将淡出世人,它总以一种气宇轩昂的身份出现。比如克林顿的访华、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等等。
西安作为西北最大的中心城市,其核心力和号召力是当仁不让的“老大哥”地位。但是,相对于广州、上海等被深圳、杭州等城市“众星捧月”的情况来看,西安这个中心城市又未免显得“孤月一轮照太虚”。
很显然,西安能够知名于世不是他摘到了现代化的羽翎,而是厚重的历史和能够有幸触摸历史的祖器。
对于今天的西安,当商业化、市场化、现代化风靡的社会意识环境下,即使是古城,也逃不过现代文明的侵袭。君不见那些不断拓宽的马路、不断拆除的小巷,那些不断上染的所谓有着古味的色彩,以及仿制的建筑物等等,这些人为的刻意,表面上,的确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古城的视觉需求,但再怎么修饰,也只不过是一种模仿,一种复制。
古城不得不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折中选择,既要保持古韵,又得符合现代文明的品味。高大的落地窗,宽阔的马路,拥挤的车辆,明亮的地下通道。它像一位时尚而又古典的美少女,即使再怎么打扮新潮,但骨子里充溢和流淌的特质是不会变的,而这种特质恰恰要求人们在对她的妆饰选择上,都有所侧重,力求古代与现代,相得益彰。
然而,随着城市改造运动的兴起,二十几年来,或局部改建或大规模动迁,古城里面的内容就在物质上被掏空了。现在,当我们回过头再去凝望西安的时候,只能从城墙的四缘和那座著名的钟楼及散布在城中的文物遗址来断想这里曾经的丰厚内涵。我们不担心西安能否跟得上现代文明发展的脚步,我们担心的是,在以潮流为时尚的今天,它能否固守一隅,能否对逝去的唐诗宋词不离不弃呢?